其他

周小平 : 文化深处的隐忧:中国特色建筑都去哪了?我们何时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审美?

2017-10-08 平说 今日平说 网海观澜

本文已获周小平转载授权。

过节前我参观了中国最大的内陆港,也观看了史无前例的陆地钢铁长龙:长安号货运列车的货港码头,那场面令人震撼,彰显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复兴大势。其实,何止是长安号列车?何止是复兴号高铁?岂止是歼20、国产航母、量子通讯、055舰、长征火箭、天宫号空间站、天眼工程、墨子号、悟空号、蛟龙号深潜器,又何止是一带一路、金砖会议、上合组织、G20杭州峰会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历史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但是,在这一片王道气象面前,我却依然有一丝隐忧,这丝隐忧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内核的最深处。就拿长安号所在的最大内陆港来说,在这个地方从物质层面我看不到任何缺失的东西。先进而尖端的设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贯通欧亚大陆的实力以及无可匹敌的地缘优势。但我却依然觉得这里缺了一样很重要东西,那就是缺少一栋中国特色的建筑。港内聚集了大量的建筑,有欧式乡村的小别墅造型、有西式LOFT造型的咖啡馆、有美式简约造型的办公楼、甚至有尖顶圆顶的建筑造型。但惟独,没有中式特色楔形结构或飞檐斗拱的造型。在这样一个中国链接世界的窗口,没有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建筑存在,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且这种遗憾,是有普遍性的。



全世界,任何一个自我文化意识较强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极具文化张力的建筑特征。这种建筑特征,并不会因为时代或建筑材料的进化而丢失,而是会巧妙的融入其中,源远流长。建筑特征是最表象的东西,但从建筑特征上,你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深处的东西。比如今天的俄罗斯,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现代的具备俄罗斯风格的建筑。



哪怕站在莫斯科街头随意远眺而去,你都不难看到大量圆顶尖顶墙体立柱造型的建筑。从实用的角度看,由于俄罗斯地处寒冷地区,冬天积雪很厚,因此这种建筑顶部构成会减少积雪堆积在房顶造成破坏。从文化的角度,这充分彰显了俄罗斯人的审美特征和内心世界。可以说,在俄罗斯的城市里,你只要睁开眼睛就知道自己是在俄罗斯。


再比如法国,你走在巴黎街头,到处都是充满欧式古典主义的建筑,虽说有很多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但是其造型特征显然是脱胎于欧洲经典的古堡设计,这种浓郁的欧洲建筑风格,使得就算把你直接扔到欧洲街头去,你也会瞬间通过建筑特征判断出自己是在欧洲,而不可能是在巴西或日本。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美国的历史很短,只有数百年而已。一方面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所以历史上美国政府一直在刻意进行“去欧化”的努力。包括通过一些嬉皮士或叛逆艺术来“破四旧”。另外一方面,美国是二战的胜利者,也一度是现代工业化势力最强的国家。因此在建筑特色上美国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特征,即美式风格现代建筑。这种建筑特征,有别于传统的欧式建筑。它更简约,对钢筋混凝土的审美设计和表达更为具象。



对于这种建筑风格,相信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如今的中国大街小巷,几乎堆满了这种建筑。虽然这种美式建筑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流行。但中国毫无疑问是接受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幅纽约的建筑照片,如果我不说可能很多人都会搞不清楚,这到底是纽约还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长沙……


可能除了中国之外,这种美式建筑特征最多的就是日韩了。可问题是,一方面日韩在古代本身就是中国的附庸文明,另外一方面二战结束后日韩是被美国驻军的国家,属于准殖民地国家。所以他们在现代建筑上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元素很正常。可是中国,作为一个延续几千年不绝的核心文明,却在建筑文化特征上似乎丢得比日韩还干净、还彻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深处的悲哀。


况且即便日韩在现代建筑外形上跟随了美国,可是在内部他们却还是依然很顽强地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日式风格”就是如此。



比起中式建筑的室内布局的端庄、禅雅、大气来说,日式风格以细木阁、白纸窗、蒲团、榻榻米、竹木灯具为主要元素的设计显得更为小家碧玉一些,但是却很受追求小清新的年轻人喜欢。


甚至就连东南亚的建筑,也没有丢掉自己的特色。比如下图这种建筑,即便是钢筋混凝土修建的,但一眼就能让你认出这是东南亚国家。不是泰国就是柬埔寨,要不就是老挝。



可是,如今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除非看到地标性建筑,否则你很难搞清楚自己是在哪个城市。似乎我们的每个城市的二环都差不多,每个城市绕环的小区都长得差不多。一样的长方体,一样的钢架混凝土结构,一样的火柴盒子。



43 30535 43 13308 0 0 7695 0 0:00:03 0:00:01 0:00:02 7692p>

看看上面这些照片,你能分得清是哪个城市不?我想你是肯定分不清的。这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在整体上失去了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我们甚至连每个城市的风格差异都在失去。要知道,在过去因为地理环境的落差和不同,中国的建筑虽然都是中式风格,但是各省差异也是蛮大的。比如川西风格的建筑和徽派建筑就不同,比如北京四合院和客家的院子就是截然不同的设计。可是,如今这些建筑,似乎只能在“特色小镇”里寻找到了。


我一直认为,把中国建筑特色做成“特色小镇”供人瞻仰和游玩这件事本身就是很令人伤感的。因为能被当成特色的,往往就是被主流所排挤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被当成特色景点来展出或收录进博物馆供人瞻仰,而必然是融入大街小巷、且扎根于现实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



其实,从“古镇游”的越来越火爆我们可以看出,中式建筑审美已经根植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被禅雅的中国建筑设计所迷倒。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觉得,一看到这种明显的中国飞檐青瓦建筑,就会觉得美丽、优雅、禅意、安心。而一看到那种到处林立的铅灰或砖黄色大楼,就会觉得压抑、疲倦和烦躁。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人的骨子里并没有忘记中式审美,只不过现代建筑设计里,或许恰恰少了这一课。又或者有某种力量一直在压制着中式审美重回人间,这种力量似乎只希望中式建筑存在于博物馆里,存在于特色小镇里,但永远不能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其实,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也是可以完美融入中式建筑特征的。并且,一旦融入中式建筑特色之后,不仅建筑会格外美观,同时还具备相当程度的实用性。比如楼顶如果是修建成飞檐结构,就可以有效形成雨帘,下雨的时候人们走在楼边就不用打伞。而一旦每层楼的窗户上都修建有一个小飞檐的话,不仅可以为窗户遮风挡雨,而且还能防止高空坠物给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我们的大楼若是这样的设计,得多美)


其实,在早些年,中国的建筑还是在试图延续自我建筑特征的。建国后修建的大量钢筋混凝土建筑,也都采用了大量的中国风设计元素。即便在当时工业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出来的大楼也很好看,兼具了审美和实用性。



不过随后此类设计开始减少,逐渐淡出。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建筑,更是基本上只剩下长方体造型。我记得在90年代末期,曾经有人提出过要保护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于是他开始在已经建好的那些长方块大楼上,重新花钱修建一个飞檐斗拱的屋顶出来。不过这种方式在建筑界受到了一些质疑。因为一栋楼的设计是整体性的,如果要做中式设计,就需要从第一层开始整体融入中式风格才行,这样整理设计后建造出来的大楼才会好看。


而如果本身一开始设计的就是长方体建筑、欧美风格建筑,最后又给强行加个中式元素的屋顶上去,就难免有些不伦不类。况且新加的中式屋顶,往往只是一个装饰作用,并不具备实用性,所以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些质疑的声音,我认为在当年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很穷,恨不得一分钱掰开两瓣使,没有多余的钱投资到建筑审美这个领域。况且,楼盘的设计的确应该要保持整体性。不能让建筑穿个燕尾服然后戴个渔夫帽,这样明显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如今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显然对建筑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长方体了,中国人也开始对建筑有了审美需求。所以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会在造型上进行投资。但悲伤的是,当我们有能力开始追求建筑外形特征设计的时候,搞出来的作品,却很少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大多数是欧式古堡风格,或者美国几何风格的,甚至有大量不伦不类造型夸张奇葩的。


比如:


再比如:


再再比如:


再再再比如:


这些建筑在外形设计上都花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代价,花了不少钱。但却完全不知所云,而且造型难看之极。我们的城市建筑难道只能建成长方块或奇葩造型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当然也不是。今天,喜欢中式风格设计者们也开始有了一些整体性中国风建筑设计的新尝试,也正是这些尝试使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比如这种小区设计:



比如成都太古里设计:


再比如国开行的设计:


再比如这个:


其实,在周小平看来,所谓中国建筑风格设计,未必就一定是指要用旧砖头、旧瓦片、木梁子,甚至也未必一定要有飞檐斗拱结构。中国建筑风格应该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底蕴表达,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对建筑线条的审美和利用。哪怕是用最现代的材料,哪怕是没有用到飞檐斗拱,也一样可以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味道。


成功的中式风格现代建筑会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它一定不是美式建筑的四方块几何体,一定不是欧式建筑的古堡风格,更不是俄罗斯的尖顶圆顶设计,也不是东南亚的大长茅顶流线型设计,而是独具我们中国特色的优美禅雅设计。


这些年来,每每看着大街小巷的各种长方块建筑,或者走到旅游景区看到被当成景点来展示的中国建筑时,我都会感到一丝隐忧。但或许,我这种隐忧是多余的,未来的中国设计师们,迟早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表达方式,毕竟现在建筑内部的中式装修风格,已经开始全面复兴。在家装市场上,中式风格俨然已经成为了新贵代表,而欧式已经沦为了廉价装修的代表。



而这或许就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已经开始由内而外地苏醒了。但愿推开窗户,就见满城中国风的时代早日归来。最后,祝所有读者,国庆节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